首页

女王高跟调教马眼

时间:2025-05-29 11:44:44 作者:外交部:中方对沙特等4国试行免签政策 浏览量:17886

  中新社天津3月4日电 题:百岁叶嘉莹——用一生传递诗词之美

  ——专访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叶嘉莹

  中新社记者 孙玲玲

  2024年,学贯中西的诗词泰斗、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大家——叶嘉莹,迎来了期颐大寿。百岁寿诞对她本人及整个诗词界来说,都具有非凡意义。“仁者寿”,叶嘉莹以百年人生印证了这句话。

  出身书香世家的叶嘉莹,别号迦陵。她是诗词的女儿,也是风雅的先生。如今,已极少公开亮相的叶嘉莹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说:“中国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执教近80年来,叶嘉莹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终身事业,著有数十部中文、英文著作,对中华古典诗词的体悟启发了海内外无数学子。

  为迎贺叶嘉莹百岁寿辰,关注、热爱古典诗词的各界友人,纷纷以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平台“诗不远人话迦陵”活动中,与叶嘉莹隔空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历史学者许倬云等各界名家,也与叶嘉莹视频畅谈诗词情怀。

  “我想这就是您所说的诗词感发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向叶嘉莹分享了自己读诗、学诗、用诗的心得:“我开心的时候,引吭高歌无法准确抒怀,苦闷的时候捶胸顿足也不能够释放抑郁,但是吟诵一首熟悉的古诗词,立即淋漓尽致,心里释然。”

  百年漂泊如转蓬,百凶成就一词人

  诗词,仿佛有种力量,吸引一代代中国人寻找诗意人生。诗词,也让叶嘉莹在浮世坎坷中获得强韧的生命活力。

  叶嘉莹曾坦言:“受益于古诗词,(即便)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却能一直保持乐观、平静。”

  从大陆到台湾,又从国内到海外,一生漂泊,屡经磨难,尝尽人生苦难,阅遍家国离乱和复兴,叶嘉莹的百岁人生足够传奇。

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叶嘉莹深情讲述自己四十多年前决心归国教书和结缘南开的往事。(南开大学 供图)

  1924年生于北京,出身叶赫那拉氏,叶嘉莹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来识字。1937年,初中二年级的叶嘉莹经历了卢沟桥事变。面对北平的沦陷,少年的叶嘉莹写下了悲痛的诗句:“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1948年,随丈夫南下,开始了“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的生活。1974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北京。这一次,叶嘉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2014年5月,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南开大学,共祝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图为叶嘉莹先生接受南开师生献花后起立致意。张道正 摄

  叶嘉莹曾这样讲述自己的人生体会:“我以前曾经假托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这两句其实是我自己的话。正是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我自己想出了这两句话。它使我真的超越了自己的小我,不再只想自己的得失、祸福这些事情,才能使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和追求。”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回望苦难困顿、漂泊如转蓬的一生,叶嘉莹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句话加以概括。她认为,要身经忧患,才深解诗词。

2018年4月,第八届“海棠雅集”诗会活动在南开大学迦陵学舍举办,叶嘉莹先生出席活动,与众人赏花吟诗。图为叶嘉莹先生吟诵自己的最新诗作。张道正 摄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在忧患的人生中体会古代诗人对生命的彻悟,又在新的时代重新阐释诗教的功能,叶嘉莹笃信古代诗词能唤回人心深处应有的诗意,帮助现代人抵御对功利和物质的欲望,领悟精神追求的意义。

  “我是教诗的。我认为,诗歌能够用美丽的韵律、声音传达一种教化。所以,我曾写过一首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旧诗说到伟大的诗人,只说李白跟杜甫是两个最出名的诗人。所以中华诗教要流播、要传达给下一代,作出像李白、杜甫他们那样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年轻人,要共同向着这样的高山去攀登。”2023年10月,南开大学举行“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叶嘉莹亲临现场,讲述自己的诗词人生与诗教情怀。

2023年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开幕。开幕式上,叶嘉莹亲临现场,讲述自己的诗词人生与诗教情怀。南开大学 供图

  十年前叶嘉莹曾感慨:“我现在已经是九十岁的人了,大家都说你可以不要讲了,但是我要讲,为什么?我就是觉得我知道的东西,在我能够把它传述下去的时候,我没有做这件事情,将来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管是对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对古代的诗人,都是一种亏欠。我知道的,我能做但没有做,我对年轻人也是一种亏欠。”

  “我所做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追求。”叶嘉莹说,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

  《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截至目前,叶嘉莹已出版数十部诗词专著。她的誓言,如同她百岁人生的真实剪影。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用这样的诗句吐露自己对教书的一片丹心,即便已过耄耋之年,她仍坚持在各种各样的课堂上,孜孜不倦地宣讲着中国诗歌精髓。

  “我现在已完全超出了个人的得失悲喜。我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做着我终生热爱的古典诗词教研的工作……我只想为我所热爱的诗词做出自己的努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叶嘉莹用一生的经历和体悟垂范青年学子投身诗词的海洋。

2023年11月26日,以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与中华诗教理念为内核音舞诗剧《诗教绵绵——为有荷花唤我来》在南开大学首演。现场观众在书签上写下诗句寄语。南开大学 供图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教育部寄出志愿回国教书的申请,并与已经恢复工作的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李霁野取得书信联系。次年,申请得到批准,叶嘉莹先到北京大学讲学,随后应李霁野之邀到南开大学讲学,自此与南开大学结缘。

  也从那时起,叶嘉莹开始奔波辗转各地讲学,只为实现书生报国的理想。“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曾在诗中这样写道。

  2009年南开大学90周年校庆时,叶嘉莹特地回国庆贺。她用标志性的清朗音色,娓娓讲述自己对祖国的深情:“我一生中作过的唯一一次主动选择,就是回到祖国教书!”当她说出这句话,台下掌声如潮。

  在口述传记《红蕖留梦》中,叶嘉莹这样说:“我发现我还可以回国教我喜欢的诗词,我还可以把我继承下来的一些传统回报给自己的国家。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从悲苦中走出来的一个心理过程。我不辞劳苦地投身于回国教书,并且把我的退休金拿出来一半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正是由于这样的缘故。”

2023年11月26日,第二十六届叶氏驼庵奖学金暨第十八届蔡章阁奖助学金颁奖仪式举行。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为叶氏驼庵奖学金获得者代表颁奖。南开大学 供图

  2018年6月,叶嘉莹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人民币,下同),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5月,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

  虽已是期颐之年,叶嘉莹仍对国家、对年轻人抱有远大的期许,怀揣一片赤诚。她坚信,只要种子在,无论经过百年还是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必定会绽放花朵结出硕果。

  “我们中国是一个古老、强大的国家,我们新生的气象,新兴起的事业都是非常辉煌的,非常远大的。所以,我说‘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们江山的美丽、江山的美好是书写不完的。大家要努力,一起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江山更加美丽,希望我们的前途更加远大。”叶嘉莹说。

  受访者简介:

2023年10月15日,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开幕。开幕式上,叶嘉莹亲临现场,讲述自己的诗词人生与诗教情怀。南开大学 供图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曾任台湾大学专任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曾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及访问教授。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博士、中华诗词学会终身成就奖、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外国专家、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数十种著作。

【编辑:于晓】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香港漫游记:新古典主义的法式真丝纱裙 薄如蝉翼甜美轻柔

做好要素优化的精细施工,向“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要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快速创新发展使得数据成为重要的新型生产要素,围绕数据要素的创新配置又将形成全新的产业生态,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一,科技创新催生数据这一全新生产要素。数据并非自然造物,其产生、存储、传输、使用等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创新。同时数字技术的创新又创造了海量数据信息,并不断提升对其进行加工、挖掘和应用的能力,使之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第二,数据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通过大规模采集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清洗、分析,可以使得产品供给方更为清晰地认知需求方向、对象、内容及数量,并在不增加资金、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更高效的产出,数据要素加入配置形成了更多、更好的生产力产出。第三,配置数据要素需要全新数据产业生态。数据要素要全面发挥作用,需要数据采集、清洗、标注、评价、资产评估等一系列数据服务业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拓展数据要素的应用,而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又将营造全新的繁荣发展的数据要素产业生态。

中方谈美方抛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包藏祸心

今天,台州S1线风水电检修员要对桥身的主、副角钢连接螺栓进行防松、防锈蚀处理,并对灯具进行检修保养。“回想起第一次爬灯桥,身体总是不自觉地摇晃,生怕长梯断了。”徐金行对初次登桥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在21米高的灯桥上作业,不仅要克服“恐高”,更要保持十二分的注意力。

(聚焦三中全会)台舆论分析三中全会公报:既强调深化改革也注重社会公平

北京4月17日电 1924年4月17日,一家名为“森隆饭庄”的江苏风味菜馆在北京东安市场北面的金鱼胡同开业。一百年过去,这家菜馆虽几经变迁,却以其独特的味道与文化,收获了一代代食客。4月17日,森隆饭庄举办百年庆祝活动,餐饮业者与文化业者共同探讨老字号的传承发展之道。

台媒看大陆:广西北海合浦的海丝首港景区

方李莉在书中详细剖析了费孝通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意识,一是中国要如何实现现代化,二是人类社会如何走向美美与共。第一个问题思考的是生态问题,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也就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涉及到心态问题,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不光反映在人与人之间,也反映在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怎么相处的问题,这就是《费孝通之问》。她指出,费孝通先生将世界文明矛盾的根源归结于文野之分和东西之分,同时认为从根本上化解上述矛盾须从心态层面入手,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中国贸促会:2月全球经贸摩擦措施涉及金额环比上升66.9%

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全面准确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司法制度,自制度实施六年来超过80%的犯罪嫌疑人在检察环节认罪认罚,认罪认罚案件一审服判率96.6%,高出不认罪案件18.9个百分点,有效促进罪犯改造,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立面。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